欧洲大选后拾遗:德国与欧洲在忍受多少民粹主义

开始时间 2019年10月10日(周四)15:00
结束时间 2019年10月10日(周四)17:00
地点 松江校区-第4教学楼-111
主办方 德语系
语言 德语 Deutsch
内容提要

Vortrag
Thema:Nachlese der Europawahl: Wie viel Populismus verträgt Deutschland und Europa?
Zeit:10.10.2019 Donnerstag 15.00-17.00 Uhr
Ort:SISU Songjiang Campus, Lehrgebäude 4, Klassenzimmer 111
Referent:Prof. Dr. Dirk Jörke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armstadt
Institut für Politikwissenschaft
Prof. Dr. Dirk Jörke, geboren 1971 in Ahlen, studierte Politikwissenschaft, Soziologie, Geschichte und Philosophie an den Universitäten Kiel und Hamburg und schloss 1996 als Magister ab. 2001 war Jörke Visiting Scholar am Center for Dewey Studies in Carbondale, Illinois. Promoviert wurde er 2002 an der Universität Greifswald. 2004 war er Visiting Scholar an der 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 in New York (Departe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Jörke habilitierte sich 2009 an der Universität Greifswald mit der Arbeit Kritik demokratischer Praxis: Eine ideengeschichtliche Studie. Von 2011 bis 2012 war er Visiting Scholar am History Department der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2014 erhielt Dirk Jörke einen Ruf an die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armstadt, wo er als Professor am Institut für Politikwissenschaft wirkt.

讲座信息
主题:欧洲大选后拾遗:德国与欧洲在忍受多少民粹主义
日期: 2019年10月10日(周四)
时间:15:00-17:00
地点:松江校区四教楼111教室
主办:德语系
语言:德语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What Makes the Difference in Learning Outcomes in MOOCs: Results from a Meta-analysis of Peer-Reviewed Empirical Studies

开始时间 2019年10月08日(周二)13:00
结束时间 2019年10月08日(周二)14:30
地点 松江校区-图文信息中心-T220
主办方 国际教育学院
语言 英语 English
内容提要

This meta-analysis research project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peer-reviewed empirical studies of MOOCs to quantitatively examine MOOCs research, investigate the essential features, and identify the effective instructional design features in MOOC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successful student learning.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several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and course design features are related to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Specifically, students with higher motivation and higher engagement level achieved better learning outcomes. However, certain course design features, such as the use of lecture videos, simulators games, the use of quizzes and exams affect students differently and may help improve less-engaged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s. We also call for more quality empirical studies in MOOCs research.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第三届口笔译跨学科研究国际会议

开始时间 2019年10月25日(周五)08:00
结束时间 2019年10月26日(周六)18:00
地点 虹口校区-逸夫会堂
主办方 高级翻译学院
语言 汉语,英语 English,俄语 Pусский,法语 Français
内容提要

遥望与前瞻:迈向口笔译跨学科研究的未来
Telescope or Periscope: An Interdisciplinary Look into the Future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口笔译跨学科研究中心定于2019年10 月25日-26日在虹口校区举办第三届口笔译跨学科研究国际会议,并于 2019年10月24日和10月27日举行跨学科口笔译研究工作坊,邀请欧洲最大语言服务商德国无国界文献翻译技术公司总裁开设术语管理讲座,瑞士弗里堡大学神经学教授开设脑神经和双语工作机制讲座。
在口笔译研究与相关学科交叉性日益凸显的时代,我们将汇聚来自经济、法律、医学、神经科学、情感科学等各个关联学科的国内外专家分享研究成果,以期促进不同学科、不同背景的研究者的合作和思想交流,探索观点的交融和理论及方法的创新。另外,会议将设核心期刊主编圆桌论坛和博士研究专场。'

(议程即将发布)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新时代、新文科、新话语:第二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高峰论坛

开始时间 2019年12月27日(周五)07:30
结束时间 2019年12月28日(周六)17:00
地点 虹口校区
主办方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
承办方 英语学院,文学研究院
语言 汉语,英语 English
内容提要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背景下,为了进一步发挥外国文学研究在新文科建设中的助推力量,体现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外国文学研究的独特作用,上海外国语大学拟于2019年12月27-28日召开“新时代、新文科、新话语:第二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高峰论坛”。会议将邀请我国著名学者做主旨发言,并对以下议题进行深入交流:
1. 新文科背景下外国文学研究的战略思考
2. 新时代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国际视野和中国话语
3. 外国文学的命运共同体书写与审美
4. 外国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5. 当前外国文学研究的前沿理论与热点问题
6.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中俄语言政策学术研讨会:多民族国家的语言政策——中俄两国对话

开始时间 2019年09月27日(周五)08:30
结束时间 2019年09月27日(周五)18:00
地点 松江校区-国际教育中心-一楼报告厅
主办方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承办方 国家语委科研基地·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语言 汉语,俄语 Pусский
内容提要

08:30-09:10
开幕式

09:20-11:15 第一场报告
主持人:比特科耶娃、赵蓉晖

09:20-09:45
中方报告:《中国语言生活70年》
中方主讲:李宇明(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

09:45-10:10
俄方报告:《语言政策:方式与结果》
俄方主讲:阿尔帕托夫(俄罗斯科学院语言学研究所)

10:10-10:35
俄方报告:《俄联邦民族语言立法的发展:历史与趋势》
俄方主讲:达洛芙斯吉赫(俄罗斯科学院法律研究所)

10:50-11:15
中方报告:《学科素养与全球素养的融合发展——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外语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
中方主讲:梅德明(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13:40-14:45 第二场报告
主持人:王锋、加普鲁诺娃

13:40-14:00
俄方报告:《俄罗斯联邦的语言状况及语言规划的现实问题》
俄方主讲:格洛夫科(俄罗斯科学院俄语研究所)

14:00-14:20
中方报告:《当代中国的语言规划》
中方主讲:张日培(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研究中心)

14:20-14:40
俄方报告:《俄联邦语言和民族的发展趋势》
俄方主讲:比特克耶娃(俄罗斯科学院语言学研究所)

14:40-15:40 第三场报告
主持人:斯库尔科、赵世举

14:40-15:00
中方报告:《从语言平等到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新中国的民族语言文字工作》
中方主讲:王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15:00-15:20
俄方报告:《多民族国家的语言政策: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以俄罗斯与中国为例》
俄方主讲:科尔帕奇科娃(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

15:20-15:40
俄方报告:《萨哈共和国的语言状况与语言政策》
俄方主讲:科热米娅金娜(俄罗斯科学院语言学研究所)

16:00-18:00 第四场报告
主持人:张日培、科尔帕奇科娃

16:00-16:20
中方报告:《中国语言文字智库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中方主讲:赵世举(武汉大学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16:20-16:40
俄方报告:《俄罗斯社会语言学中的预测方法》
俄方主讲:加普鲁诺娃(俄罗斯科学院语言学研究所)

16:40-17:00
中方报告:《语言政策研究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国的实践》
中方主讲:赵蓉晖(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17:00-17:20
俄方报告:《现代俄罗斯教育中的民族:语言因素》
俄方主讲:斯库尔科(俄罗斯科学院法律研究所)

17:20-17:40
自由讨论

17:40-18:00
会议总结(比特克耶娃,李宇明)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当前网路安全的态势及其对策思考

开始时间 2019年09月28日(周六)18:00
结束时间 2019年09月28日(周六)21:00
地点 虹口校区-会议中心-MBA案例室
主办方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MBA教育中心
承办方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MBA教育中心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一、互联网的前生今世
1.1969年阿帕网的建立:互联网的萌芽
2.1989年开始大规模商用
3.1991年世界互联网的计算机用户中商业用户量超学术、科研用户:互联网发展的里程碑
4.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三个重要时间节点:
2019年是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25周年
(1)1987年中国网民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
(2)1993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接入美国斯坦福大学线性加速中心的64k专线正式开通
(3)1994年4月20日中国实现与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成为接入互联网的第77个国家

二、互联网在当今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作用
1.互联网已成为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
2.网络空间是继陆地、天空、海洋、太空之后的人类第5大空间
3.社会问题网络化、网络问题社会化
4.网络改变了我们,网络改变了世界

三、中国是互联网大国,但还不是互联网强国
1.中国是互联网大国
(1)中国的网民数据
(2)中国互联网普及率
(3)中国网民平均上网时间
2.中国还不是互联网强国: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四、美国为什么在互联网世界有很强的话语权
1.互联网的发源地
2.完善网络安全战略
3.互联网空间的核心
4.强大的信息工业基础
5.互联网企业巨头云集

五、当前网络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1.网络安全情况与过去相比更为复杂
2.网络安全领域的三大难题
3.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屡遭破坏
4.个人信息泄露严重
5.网络技术人才匮乏
6.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六、关于网络安全对策思考
1.认真学习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
2.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
3.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网络安全法》等4部重要法律法规
4.建立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5.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保护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标量含义的解释与加工

开始时间 2019年09月27日(周五)10:00
结束时间 2019年09月27日(周五)11:30
地点 松江校区-行政楼-129室
主办方 语言科学研究院
语言 英语 English
内容提要

Language comprehension involves much more than access to word meaning and syntactic structure, it essentially involves listeners making inferences about speakers’ inten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processing, the question is then about how linguistic input and pragmatic inference is integrated and interpreted in our mind. In this talk I will focus on one type of pragmatic inference – scalar implicature. I will address two specific questions around scalar implicature: (i) whether there is a delay in integrating the scalar implicature compared to accessing the literal meaning, and (ii) whether different scalar words may be interpreted and processed differently.
Regarding the time course question, two processing models based on different implementations of Grice’s framework have been proposed. In the literal-first model linguistic meaning gains priority over pragmatically derived inferences, whereas in the parallel processing model all information can be processed in parallel. I will argue for the parallel processing model, in particular, I will present an eye-tracking study investigating the online processing of scalar implicatures from ‘some’ to ‘not all’ in a novel visual-world design. I will show that the pragmatic interpretation of ‘some’ is processed as quickly as the literal interpretation, casting doubt on the literal-first model.
Much previous work on scalar implicatures has been concerned almost exclusively with only two scalesand.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talk, I will go beyond ‘some’ and present a large-scale corpus investigation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various scalar words (e.g. warm, possible). This corpus research confirms an effect found in the lab that different scalar words give rise to scalar implicatures at different rates. In light of this offline observation, I will then go further and present a memory load task. Using sentences with different scalar words, this task investigated whether people experienced greater cognitive load when computing scalar implicatures, and more importantly, whether the effect varied across different scales. I will show that there are marked differences in the ways in which different scalar words are processed. This suggests that future studies on the processing of scalar implicatures should extend the scope of inquiry to a wider range of scalar words.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世界文学理念的生成及科学阐述

开始时间 2019年09月25日(周三)18:00
结束时间 2019年09月25日(周三)19:30
地点 松江校区-第1教学楼-1402教室
主办方 英语学院
语言 汉语,英语 English
内容提要

“世界文学”是一个充满宏大气势和无限想象力的近代审美文化理念。自歌德依据赫尔德文化理论明确提出“世界文学的时代来临”以来,近两百年里,这个著名的文学理念在东西方获得了不同民族的广泛认同,近现代世界文学的多彩进程又为这个理念注入了丰富的内涵,几代学者对它也给出了不同的解读,而在诸种阐释中,唯有马克思恩格斯世界文学观的提出,才使它获得了坚实的科学阐释基础并赋予它充沛的生命力。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斯瓦西里语语料库的使用两例

开始时间 2019年09月25日(周三)13:00
结束时间 2019年09月25日(周三)14:30
地点 东方语学院-7114
主办方 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
承办方 上海外国语大学,东非研究中心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作为非洲东部和中部地区使用人数最广的当地语言,斯瓦希里语在中国的外语教学史上仍旧是一门“小语种”。对对象国语言接触机会少、接触方式较为单一是非母语的小语种老师常常面临的挑战。使用小语种语料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创造所教语言的特定领域的、又相对优质的“文本环境”。非通用语开放语料库的存在已经在满足语言教学的同时也提供了科研和商业应用的基础。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人类世”时代的语言和目的论

开始时间 2019年10月10日(周四)14:00
结束时间 2019年10月10日(周四)16:00
地点 松江校区-第4教学楼-115室
主办方 文学研究院
语言 英语 English
内容提要

“人类世”有两个含义需要相互区分,以便妥善解决该术语带来的问题。首先,当第一批人开始使用语言时,“人类世”指定了一个引入世界新发展结构的关键变化,从而建立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独特的目的论模式。与其他自然界的目的论相反,生存和繁殖建立了构成所有发展和行为的最终原因,通过人类语言调解的目的论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构思和实现不同的目标。每个目标背景都建立了自己的存在结构。这种人类形态的目的论已经超越了以前存在于世界中的那种目的论因果关系,改变了自然,使其受到人类目标的影响。而第二种模式与我们解释与自然的关系的方式有关,这种与自然关系的解释历史遵循两种相反的方法。由Francis Bacon和RenéDescartes建立的第二种方法试图让我们摆脱这种传统的限制,以便我们可以获得对自然的权力。然而,只有在我们遵循自然以确定其自身内在规律的范围内,才能发展对自然的权力。
在将自然面对作为动态过程时,我们必须回归到关注神圣和社区结构作为构建我们与自然关系的方式,更复杂的是,现在必须在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中考虑这些结构。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