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沟通学的角度看,在一场两性都参与的会议中会发生什么?谁最常打断谁的发言?语言学专家、巴塞罗那大学教授埃斯特蕾娅·蒙托利奥将为大家解答这些两性之间沟通时会出现的问题。
Estrella Montolío 埃斯特蕾娅·蒙托利奥
埃斯特蕾娅·蒙托利奥是巴塞罗那大学的西班牙语言学教授兼沟通顾问,同时担任巴塞罗那大学-巴塞罗那省议会主席团沟通管理教席主任,以及学术与专业话术(EDAP)研究小组的首席研究员。
新闻报道
从沟通学的角度看,在一场两性都参与的会议中会发生什么?谁最常打断谁的发言?语言学专家、巴塞罗那大学教授埃斯特蕾娅·蒙托利奥将为大家解答这些两性之间沟通时会出现的问题。
埃斯特蕾娅·蒙托利奥是巴塞罗那大学的西班牙语言学教授兼沟通顾问,同时担任巴塞罗那大学-巴塞罗那省议会主席团沟通管理教席主任,以及学术与专业话术(EDAP)研究小组的首席研究员。
新闻报道
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探讨中国特色政治用语和文化表述的英译基本思路。强调术语翻译是一门跨学科的学问。呼吁培养更多熟悉中国对外翻译的人才队伍。
黄友义,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翻译系列高级职称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主任,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协会秘书长、《中国翻译》杂志主编。长期在对外翻译出版领域工作,曾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口译,长期参加党政文件和领导人讲话的翻译和译文审定工作,出版多部译著,并完成数百万字的中译英书稿核定工作。近年参与的英文稿核定工作包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至四卷)、《习近平著作选读》(一、二卷)。最新作品为《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对外传播与翻译实践文集》。
新闻报道
中国社科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中外比较部主任、研究员,新兴经济体研究会秘书
新闻报道
宋庆龄故居研究部主任
新闻报道
充分利用并扩大教育技术学专业优势,走进企业培训。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亚萨合莱(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专员,学习与发展业务伙伴。
新闻报道
本次工作坊涵盖了学习科学领域的重要内容。从 9:30 至 10:30 开启学习科学导论环节,将对学习科学的基本概念等进行初步介绍,帮助参会者构建起对该学科的基础认知框架。11:00 到 12:00 则聚焦于学习科学研究方法(一),着重探讨该领域常用研究方法中的部分基础且关键的方法类别。14:00 至 15:00 继续深入学习科学研究方法(二),进一步阐述其他相关研究方法,助力参会者全面深入地理解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论体系。
吕教授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取得人工智能专业博士学位,并专注研究学习科学、计算机支援合作学习、移动学习、人工智能教育,以及运算思维等范畴。吕教授著作超过一百二十篇国际期刊文章、五十多本书籍或章节,以及一百六十篇国际会议论文。吕教授现为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Learning Sciences以及Asia-Pacific Society for Computers in Education会士。吕教授亦曾于二零一七至二零一九年间担任Global Chinese Society for Computers in Education会长。
新闻报道
围绕高校智库研究工作的最新要求、专报开发撰写的基本规范等,阐述高质量研究型决策咨询专报的选题来源、选题类型、撰写方法、注意事项等,并与在座师生互动交流。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人文社科处副处长、智库管理办公室主任,入选上海市曙光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等。兼任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信息经济学会数字经济创新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数字创新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获得首届“上海市优秀智库报告”、第十四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一等奖、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调研报告类)二等奖等决策咨询类奖项。
新闻报道
“一带一路”共建助力“全球南方”认同
钟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国际新闻与传播硕士项目创始负责人,中广联合会“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研究基地副主任,“一带一路”国家记者培训项目创始负责人。研究领域为国际传播、公共外交。主持“新时代加快国际传播五力建设”(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国传播与公共外交思想研究”(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等近30个纵向与横向课题,出版专著、合著、译著10余部,发表中文、英文期刊论文200余篇。
新闻报道
从1938至1941年,大约有两万多名欧洲犹太人逃离了德国纳粹分子的虎口,从海路或陆路来到上海,得以幸存。与《辛德勒名单》这一全球瞩目的感人故事相比,犹太人来沪避难仍是大屠杀历史上较鲜为人知的一页。本次讲座从文化记忆理论和媒介研究为理论框架,以二战期间欧洲犹太人避难上海这段特殊历史为题材的小说作品以及其它媒介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将材料梳理和案例分析相结合,考察文学书写和记忆重构之间的关系。在细读《上海遗产》和《魔咒钢琴》这两部小说的基础上,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文学作品如何再现一段鲜为人知却十分重要的历史?在重构文化记忆方面,文学与其它记忆媒介有何不同?通过上述努力,我们力求构筑一幅再现二战期间上海人民接纳、帮助来沪避难犹太人的全景图,凸显他们在危难之中表现出来的人性光辉和特殊情谊。
陈俊松,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英语系系主任。2010年获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学位,2015-2018年在复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2019年以富布赖特研究学者身份在哈佛大学访学。主要从事当代美国文学、文化记忆理论、叙事学、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等方面的研究。主持上海市社科规划课题一般项目“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政治书写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文化记忆理论与当代美国文学重构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二战犹太人避难上海的文学书写和记忆重构研究”。出版专著《当代美国编史性元小说中的政治介入》(2013年)、《唐·德里罗小说中战后美国的文化记忆研究》(2021年)、《文化记忆理论与战后美国政治的文学重构研究》(待出版),出版译著《天使埃斯梅拉达:九个故事》(译林出版社,2015年)、《论普鲁斯特》(2017年),参编《美国文学大辞典》(商务印书馆,2015年)。 在Partial Answers: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the History of Ideas,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e以及《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国外文学》《当代外国文学》《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等CSSCI、A&HGI来源期刊上发表中英文论文近20篇。先后荣获华东师范大学第二届优秀研究生教学奖(2016年)、上海市外文学会“首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017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五,2018年)。2020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主要学术兼职包括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分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认知诗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等。
新闻报道
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语言与未来讲坛”12月份已经确定的学术讲座有:
12月5日
【题目】语言象征性与阿拉伯语世界的语言冲突
Language Symbolism and Language Conflict in the Arabic-Speaking World
【主讲】廉超群(北京大学)
【主持】张婧姝(大连外国语大学)
【时间】19:00~20:30
【讲座语言】中文
12月12日
【题目】社区词研究——以香港社区词为例
The Reseach about Community Expression: A Case Study from Hong Kong
【主讲】田小琳(香港中国语文学会)
【主持】刘静静(上海外国语大学)
【时间】19:00~20:30
【讲座语言】中文
12月19日
【题目】国际中文教育的时代特点、市场逻辑及实践走向
The Era -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Market Logic and Practical Trends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主讲】惠天罡(首都师范大学)
【主持】朱建军(上海外国语大学)
【时间】19:00~20:30
【讲座语言】中文
12月26日
【题目】探索学科交叉与融合:应用型会话分析研究
Exploring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pplied Conversation Analysis
【主讲】于国栋(中国海洋大学)
【主持】赵蓉晖(上海外国语大学)
【时间】19:00~20:30
【讲座语言】中文
获取更多与本讲座相关的详细信息,敬请关注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公众号“语言与未来”(ID: SISU_CCLPPS)的微信推送。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