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大模型赋能信息服务实践
张展,财跃星辰COO,原IBM全球科技服务部华东区服务总监,曾主管年营收超过1500万美金的服务业务,深耕科技领域,在IBM期间领导落地了一系列颇具创新影响力的客户案例。创立了金融科技公司深警科技,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及财经资讯运营能力赋能金融机构,提供从内容生产、加工、分发到触达运营全流程的解决方案。在金融行业AIGC领域,他深入探索内容创作和展业赋能场景,围绕财经内容创作、员工展业Co-pilot、投顾驾驶舱,已积累20+应用场景,打造了诸多有行业影响力的大模型应用案例。
新闻报道
教育学博士,特级教师,海市嘉定区第一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上海市嘉一实验高级中学校长,上海市嘉一实验初级中学校长,中科·嘉一教育集团理事长,兼任教育部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教育学会教育传播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高中校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从事新疆班教育管理和民族教育研究10余年,提出“爱在树魂立根,严在大是大非,细在防微杜渐”教育理念,在全国少数民族教育领域产生广泛影响。荣获“2019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提名奖”“上海市民族团结进步标兵个人”等荣誉称号,受邀出席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天安门观礼。重视教育科研,主持或参与多项省市级、国家级课题研究,著有30万字个人学术专著《段力佩教育思想》;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其中CSSCI刊论文4篇。参与《育才经纬》《段力佩与育才中学》《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段力佩教育文选》等多本著作的编写。
新闻报道
英国作家吉卜林通常被视为殖民写作和儿童文学的代表,本次讲座则将注意力投向他的科幻写作,围绕他的短篇《无线电》(1902)展开讨论。通过将这篇小说置于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科学与灵学相互交织的历史之中,本讲座试图重新阐释它的写作主旨:文中叙述者受骗的情节,提醒我们阐释文本时不要理论先行,而要关注细节。
徐曦,北师港浸大英语系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学士,香港大学博士,伦敦国王学院访问学者(2023),广东省高层次人才。主要研究兴趣为现代主义、文学与声音,比较文学和儿童文学。曾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和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外文学》《英语文学研究》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此外,他还为《书城》、《上海书评》和《中华读书报》撰写书评。
新闻报道
中西文化的对比,是各方自我省视的一个便利和有效的视角。作为美国现代诗歌重要主题的中国形象,是由西方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下中美关系的整体格局所决定的。就其对于中国的表现而言,现代美国诗歌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表现了对于中美作为两大历史和文化实体在事实和想象层面的呈现。尤其是早期美国现代诗歌中的中国,多非现实的和本真的,而更多地是历史的和想象的,带有表现者一厢情愿的幻想与想象。考虑到历史感和现实感等因素,我们关注的焦点是美国现代诗歌的早中期,而对于晚近的图景则只做宏观和策略性的考察。
张跃军,文学博士,广西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宾夕法尼亚大学富布莱特研究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和教研项目十余项,在《外国文学评论》《中国翻译》《外国文学研究》《当代外国文学》《外国文学》《国外文学》等刊发表论文,有著编译作多种在Palgrave MacMillan等出版社出版,曾获省级科研奖。学术兼职包括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诗歌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广西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新闻报道
王弋璇,文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志远卓越学者”,哈佛大学英语系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2016-2017),2018年度上海市优秀留学人员“浦江人才计划”学者。担任上海外国语大学CSSCI来源集刊《英美文学研究论丛》主编助理,主要从事英美文学、比较文学和文学地理学方向的研究。近年来,在核心期刊及其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小说研究”(结项,良好);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1世纪欧洲中国学研究”的课题工作;主持2项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重点项目并获市政府发展中心采纳,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项目及校级科研项目多项;作为主要参加人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2009-2010年教育部专项任务项目2项;出版学术专著《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小说的空间性与身体美学》(人民出版社,2018年);合作出版专著4部,译著5部。
新闻报道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局时代,其主要特征是:国际体系加速转型,东西方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关系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大国围绕未来国际秩序塑造和世界发展方向的战略竞争更趋激烈。大变局时代,中国外交的核心任务就是与全球南方国家共同破解“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课题。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个什么样的国际关系,才能更好地贯彻和落实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更好地维护和发展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一个怎样的全球治理体系才能保障世界各国平等发展?美国竭力维护其主导的旧霸权秩序,并将基于霸权的国际规则强加于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则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建立没有霸权的、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全球治理体系以及捍卫多种发展道路的世界观。面对当今世界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及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重大传染性疾病等人类共同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及“全球安全”、“全球发展”和“全球文明”三个倡议等一系列着眼于全人类发展的全球治理理念和外交思想,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中国的方案。
李伟建,博士,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及西亚非洲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要从事中东问题、中国中东外交及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等研究。曾先后担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综合研究室主任,中东研究室主任,西亚非洲中心主任,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长等职。曾兼任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现为中国中东学会顾问。目前还兼任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西北大学叙利亚研究中心及以色列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匿名评审专家及多家国内中东研究学术刊物的编委和审稿专家。
新闻报道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区域合作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秘书长。
新闻报道
在这个讲座中,我基于阿拉伯语世界语言冲突的经验,用语言象征性概念重新审视以Nelde语言冲突研究基本原则为代表的既有语言冲突理论,指出伴随语言交际的语言评价与赋值,是在意识形态层面构建语言同集体身份与社会–政治价值关联的主要渠道,而围绕语言关联的集体身份与社会–政治价值的冲突是语言冲突的主要内容,语言冲突由此同社会–政治冲突构成象征性关联,成为后者的代理。维持语言冲突的象征性具有稳定冲突下社会–政治结构的效应,而语言冲突的去象征化将有可能激化既有社会–政治冲突。在用语言象征性分析阿拉伯语世界语言冲突现象的过程中,我还将详细解释语言象征性的机制与学理脉络,分析语言象征性同指向性、呈符化等概念的联系与区别,说明语言象征性如何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语言的社会–政治属性和功用。
获取更多与本讲座相关的详细信息,敬请关注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公众号“语言与未来”(ID: SISU_CCLPPS)的微信推送。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学士、硕士,剑桥大学中东研究系硕士、博士,曾赴叙利亚大马士革大学、黎巴嫩贝鲁特美国大学访学。现任中国社会语言学会理事、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非洲史学会理事、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剑桥大学伊斯兰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阿拉伯语社会语言学、中东语言与政治。出版专著《阿拉伯语世界的语言、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变迁》(英文,爱丁堡大学出版社,2020年)。
新闻报道
Tassos Lampropoulos, a poet, writer, and
thinker born in Athens and based in Shanghai,
has studied philosophy for over 20 years. He has published two poetry collections: Greek-Erotic-Contemplative Poems (1993) and Poetic Omovrontia (1997). His poem "Alexander" won second prize at the National Delphi Poetry Contest. His historical novel The Daughter of the Sun was released in Greece in 2022 and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in 2023. The English version will be available in 2025. His latest novel, Stairway to Heaven, was published in 2023, and his new book, The Light of Two Worlds, was released in Greece in 2024. Lampropoulos' works explore philosophical and cultural themes connecting Greece and China.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