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江
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后,北京大学古代东方文明研究所研究员。
新闻报道
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后,北京大学古代东方文明研究所研究员。
新闻报道
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获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部属高校副高组)一等奖,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比武二等奖,“第四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优秀奖,上海外国语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奖励基金二等奖等。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经济学家》等期刊发表核心论文多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出版著作1部,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参与教育部重大课题、国家重点课题研究。
法学博士,情报学博士后。2019年至今任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评价。工作以来,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篇,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曾获得第三届上海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
新闻报道
胡伟星,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澳门大学发展基金会政治学与公共政策特聘教授。胡伟星教授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法学士)、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及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政治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政治与公共政策;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国对外关系;香港、澳门及大中华研究。在《亚太国际关系》《当代中国》《中国政治学报》等期刊发表多篇文章。胡伟星教授于2012年至2014年担任香港政治学协会(HKPSA)主席。他于2009年至2012年在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泛珠三角小组任职。现为中美交流基金会顾问及香港归国学者联谊会会长。
新闻报道
日本的近代一般被认为始于明治维新,立宪君主政体的确立标志着幕府武士统治时代的结束。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甚至提出要谢绝东亚的“恶友”,脱亚入欧。日本近代文学从某种意义上也是“文明西化”的产物,因为它的概念、创作主题和创作方法均师法西方。在文学创作的语言上,经过“言文一致”运动确立以口语体进行文学创作,已经是明治中后期。明治后期在日本近代文学界占据主流的自然主义文学可以说是发端自西方的文学潮流被日本文学界消化吸收为己所用的一个典型案例。物极必反,在自然主义文学占据主流的文坛,反自然主义文学的力量也蓬勃发展起来,有趣的是日本近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夏目漱石与森鸥外均出自这一阵营。
高洁, 日本文化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赴日本爱知大学、京都外国语大学等留学或从事交换研究。主要从事日本近代文学、中日比较文学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出版有专著:“疾首蹙额”的旅行者——解读芥川龙之介的中国之行及其《中国游记》,发表有“佐藤春夫《女诫扇绮谈》的台湾叙事”,(《外国文学评论》2013年第1期)、“佐藤春夫《南方纪行》的中国书写“,(《中国比较文学》2012年第4期)等多篇论文。
新闻报道
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研究的迅猛发展,技术增强的外语学习和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形态下,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外语教育亟需解决的热门问题。在这一背景下,“2023智能技术和语言学习国际研讨会” (202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echnology-Enhanced Language Learning,AiTELL2023) 将聚焦于如何通过技术赋能,促进外语教学、语言学习、评估测试及教师发展的有效提升,探讨如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有机整合,提高外语教学的现代化水平。
本次会议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承办。大会邀请了教育技术、语言教学、评估测评、教师发展等领域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从不同研究视角探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智能技术与外语教育的深度融合,以更好地推动技术赋能外语教学的创新实践与高质量发展。本会议将特设“人工智能赋能个性化学习”圆桌论坛、“学习科学与大模型教育应用”等专题论坛,并设四个主题分论坛,以促进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深度合作。
获取更多信息请点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Q83EckmznbRyK5tlSeKRw
新闻报道
词汇可以根据用途分为“生活词汇”“学习词汇”“休闲词汇”,其中“学习词汇”是现代社会创造性生产活动不可或缺的词汇资源,因此也是国际中文教育的主要部分。学习词汇在中日韩越四语中是“共通词”,具体而言就是,同形、同音、同义、同译。在东亚语言互为对象的外语学习中毫无例外地会遇到“同形词”的问题,韩语、越语现在基本上不使用汉字,但是有大量源自汉籍的汉音词的存在。对于同形词这一东亚域内外语词汇教学的热门话题,论者乃至众多的同形词词典多着眼于词义之“异”,这一视角的考察无疑是极有必要的,但也有忽略其“同”的重要性之虞。学习词汇是19世纪以降,东方用汉字接受西方新知识的结果,是维系东亚概念共同体的词汇基础。有鉴于此,报告者也将其称之为“东亚国际词”。本次讲座将从东亚近代文化交涉及知识体系更新这一“同区域异国别”研究的角度出发,对学习词汇的生成与歧变加以讨论。
获取更多与本讲座相关的详细信息,敬请关注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公众号“语言与未来”(ID: sisuiol)的微信推送。
沈国威,男,辽宁人。
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日本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日本关西大学名誉教授。
1981年北京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班毕业后,任职北京语言学院。1985年作为国费留学生来日,1991年大阪大学博士课程修了,1993年2月,以论文《近代日中语汇交流史》获博士学位。1991年起在日本大学任教职至今。
研究方向为:词汇学、中日词汇比较研究、汉语词汇教学法、中日近代词汇交流史。近十年来,在“汉字文化圈近代新词的诞生:创造、交流与共享”的框架下审视现代汉语词汇体系的形成问题,近期对近代民族国家的成立与国语的形成、两者之间互动关系多有探索。
近五年(2019-2023)主要著述有:《一名之立旬月踟蹰:严复译词研究》、《汉语近代二字词研究:语言接触与汉语的近代演化》、《西士与近代中国:罗伯聃研究论集》(编)、《亚洲概念史研究5》(合编)、《新语往还——中日近代语言交涉史》、学衡概念史小丛书《科学》、《語彙力の獲得》等。
新闻报道
石斌教授,毕业于南京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国际政治教授;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在哈佛大学、华盛顿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等学术机构从事学术交流与研究工作。学术兼职有:中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政治学会常务理事、《南大亚太评论》主编、《外交评论》《国际观察》《当代美国研究》编委、《国际安全研究》通讯评审等。主要研究领域:美国政治与外交、国际关系理论与思想史、国际安全与战略研究等。
新闻报道
祖必和教授是卡塔尔中东全球事务委员会非常驻高级研究员、上外中东研究所国际荣誉顾问。他曾任法国KEDGE商学院地缘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曾在中国、欧洲、美国、印度、韩国、印度尼西亚、中东和北非的多所大学担任客座教授。
新闻报道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硕士,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古籍整理研究部主任,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古籍编目整理工作。曾参与编纂《上海图书馆藏宋本图录》《上海市古籍保护十年》《中华再造善本·明清编》,策划上图东馆馆藏精品馆“典册琳琅”特展等。
新闻报道
为提升我校研究生数据科学素养,锻炼数据科学思维,培养用数据科学方法解决科学研究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中心将于本学期开展数据科学系列讲座。讲座将邀请数据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公司高管、资深技术总监等为我校师生全方位展示数据科学的魅力。
上海市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中心(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稽查事务中心)主任,正高级工程师。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