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朝晖
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党委书记、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新闻报道
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党委书记、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新闻报道
国际中文教育的一部分教学对象是世界各国的华人或华裔青年。这部分人士在学习中文(普通话)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一般外民族学生很不相同,但具有极高的华人语音相似性和内部类型性。根据中国推广普通话的历史经验以及汉语方言学的研究,中国各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以语音差异为最大。为此,我们可以从语音学、音系学、方言学以及语言教学四个维度对海外华人、华裔在学习中文(普通话)语音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就其成因、偏误类型等进行归纳分析并尝试探求相应的教学对策。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教授、哲学博士(PhD)。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访问教授(2000年-2010年)、客座教授(2011年-2018年)。自1982年起先后在中国复旦大学、深圳大学、澳大利亚Monash大学和Deakin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以及中国香港中文大学从事国际中文教育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言文字学、社会语言学、国际中文教学、全球华语及海外汉语方言。主要讲授的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现代语言学、汉语方言学、汉字学和社会语言学。自1994至2000年曾参与研制和开发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两岸三地)汉语语料库》。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词典、教材13部。
新闻报道
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教授。获南京大学学士、英国巴斯大学硕士、牛津大学博士学位。英国皇家特许工程师(CEng),IEEE/IET/IoP/EAGE会员。历任牛津大学、伯明翰大学博士后研究员,通用电气公司(GE)专家工程师,国家高层次引进青年人才。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拥有国际专利3项,中国发明专利多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子课题、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研究方向为复杂介质中的增强探测与智能解译。参加中国第36次南极内陆科考。
新闻报道
英国剑桥大学艺术史教授、荷兰著名艺术史家、曾获法国骑士勋章。曾任职于荷兰莱顿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等。研究重点为现代早期欧洲艺术对古典修辞的接收、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希腊罗马的物质接收,艺术人类学以及针对全球艺术史创始人Piranesi, Semper及瓦尔堡的相关研究。近期出版有:Art, Agency and Living Presence. From the Animated Image to the Excessive Object (Munich: Walter de Gruyter/Akademie Verlag; Leiden: Leiden University Press, 2016). Restoring Antiquity in a Globalizing World: Piranesi's Late Work and the Genesis of the Empire Style (Munich: DKV, 2019). ‘The Primal Scene of Architecture: Gottfried Semper and Alfred Gell on the Origins of Art, Style and Agency’, Revue Germanique Internationale 26 (2017).
新闻报道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国际关系与国际组织系教授,曾经在当代中国高等研究中心(CASCC)担任研究员,在华东师范大学任教,在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中心(PIIE)和瑞士日内瓦大学的国际问题高等研究院担任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欧关系、欧洲与中国外交政策、国际贸易关系等。
新闻报道
日本美术史学成立于19世纪后半叶~20世纪初。与当时偏重于浮世绘和工艺的西欧“日本主义”不同,日本形成了以皇室相关美术品为核心、历代统治阶级美术及佛教美术为主的美术史观。二战以前的日本美术史研究及“日本美术史”的构建,总体上与其国家思想及皇国史观密不可分。二战之后,作为对以思想为主导的战前美术史研究的对抗,日本的美术史研究开始呈现出一种规避思想性的”科学“志向,但”日本美术史”的整体框架依然沿袭战前。冷战结束后至今,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及跨学科研究的盛行,日本美术史研究也开始呈现出新的面貌。本讲座聚焦于近代日本美术史学的成立及其后的发展,并从中梳理“日本美术史”的构建过程。
早稻田大学艺术史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讲师、同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学者。专注于日本中世艺术的研究,同时也关心日藏宋元画与佛教美术的研究。如今正在带领团队整理和搜集日本艺术史学史的文献资料、日本艺术史名家的传记材料、日本重要美术机构团体的历史资料,希望以此推进日本艺术史脉络的梳理与书写。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日藏宋元画及其收藏认知差异研究”。
新闻报道
上外“跨、通、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系列讲座由研究生院主办,汇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共设有“科学与学术研究方法”“区域国别研究”“科技前沿与未来发展”三大主题。该系列讲座旨在提高我校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彰显区域国别研究学科内涵,与科技前沿和未来发展同频共振,提升我校研究生的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助力研究生把握主动,赢得未来。
该系列讲座一年举办30场。2023级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修业年限内每个主题需要参加至少4场,总数不低于12场,方可达到“学术活动与专业实践”学分的考核要求。
扫描海报二维码参与
工学博士。兴橙资本合伙人、湾区智能传感器产业集团执行总裁;上海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复旦大学客座教授;曾连续12年任职于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处。
新闻报道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闻报道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新闻报道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