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担任匈牙利赛格德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期间的工作情况,分享工作感悟。
王磊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博士,原匈牙利赛格德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
新闻报道
介绍担任匈牙利赛格德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期间的工作情况,分享工作感悟。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博士,原匈牙利赛格德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
新闻报道
文学的跨文化交流是比较文学得以产生的实践基础,“跨文化性”也成为中国比较文学学理建构和学科意义建立的前提。“跨文化性”不仅是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规定性,更是对其问题意识和深度展开的要求。文学的跨文化流通与阅读,使文本意义在跨文化时空中获得不断衍生和意义再生产,促使比较文学将文学史意义上的静态文学关系,上升到动态的文学互文与互动关系。通过跨文化研究,将文学与文化关系的考辩,上升到文学间性与文化间性关系的思考,赋予了比较文学对共同诗学的探究以文化的维度和内涵,而更进一步接近比较文学的目标。
新闻报道
在国际跨文化交流中,怎样表达汉语的美,让外国人领略汉语的美,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次讲座拟基于语言学的认识,对如下问题展开汇报:按照什么路径思考汉语的“美”?审“美”要避免的误区?汉语“美”在哪里?怎样把汉语的“美”融合在教学之中。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闻报道
王光林,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教授。曾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外语学院院长,国际交流学院院长,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孔子学院办公室主任等。跨国出版集团 Anthem Press 澳大利亚文学文化研究系列丛书编委。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兼职教授(Adjunct Professor, 2015-2018)。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究会副会长、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理事、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上海市外文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等。2009年应邀担任西澳大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博士论文校外审阅人(external examiner),2015年应邀担任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博士论文校外审阅人。
新闻报道
面对新的国家战略需求和数字技术革命,口译呈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如何准确把握口译理论和实践的走向和未来是值得深思的课题。
陈菁,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兼任中国翻译协会口译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翻译协会副会长、厦门大学口译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在Interpreting, Meta,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er, Language Assessment Quarterly, 《中国翻译》等学术期刊发布口译研究成果;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18)、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09)以及欧盟重大课题在内的科研项目;编写多套国家级规划口译教材。
新闻报道
梅德明,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中国学术英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国际教育考试与境外教材评价服务中心主任,上海市教育考试命题与评价指导委员会委员。两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三次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获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上海市高校教学名师奖等。曾任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出国培训部主任、海外合作学院院长、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外语教育与课程建设、国家外语政策与规划、口译理论与教学等研究。著有《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百科全书》《现代语言学》《现代句法学》《大中小学一条龙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专著、译著、教材及辞书,主编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闻报道
以德、英、美三国为主要考察对象,勾描出西方成长小说“从源头到当下”200余年的流变路径和阶段性特征,爬梳洗剔各个时期涌现出来的杰作佳构,择其最具代表性者以专题形式深入解析,综合运用当代文学批评手段,博采广纳而为再阐发,还原西方成长小说经典的思想源头和创作现场,熔铸出一个其来有自、其宗有定、其变不居的文学范型,为西方成长小说研究再开门径。
孙胜忠,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当代外国文学》《国外文学》《外国语》和《中国翻译》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约50篇,出版学术专著(《西方成长小说史》,商务印书馆,2020年5月;《西方成长小说文本解读》,商务印书馆,2020年10月等)、译著和教材(主编)共十余部。主持国家社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等科研项目多项,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科研奖2项。
新闻报道
主持人:潘 煜 教授
讲座摘要:
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深远的技术革命。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这场革命中起到关键作用。大数据的爆炸性增长和人工智能的出现将引起商业、教育、医疗保健等许多行业的革命,并改变我们的工作,生活和沟通方式,带来巨大的社会变革。在本次演讲中,我将讨论一些有关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以及这方面的几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对数据科学家的巨大需求需要在许多大学大幅扩展数据科学/人工智能课程。
蔡天文 (Tony Cai) 现任沃顿商学院统计与数据科学系Daniel H. Silberberg讲席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应用数学及计算科学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生物统计, 流行病学, 及信息学系资深学者。2017-2020年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副院长。2006年当选国际数理统计学会会士。2008年度获得世界统计学考普斯奖(COPSS Presidents' Award)。2017年当选泛华统计学会(ICSA)主席。曾任国际统计学顶尖刊物统计年刊 (Annals of Statistics) 主编,及多个权威学术期刊的编委会成员。
蔡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大数据分析, 包括高维统计推断、统计机器学习、大规模假设检验、函数数据分析、统计决策论、非参数函数估计、以及在基因组与金融工程的应用。他自2000年以来,连续8次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基金,2012年及2017年获得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基金,2016年获得沃顿学院全球倡议基金。
新闻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访问希腊期间提出要全面提升中希两国的战略关系,加强文化的交流互鉴,向全世界展示伟大古老文明的和合之美。深化推进两国的交流和合作需要一大批熟悉中国和希腊国情文化、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汉语和希腊语的专业人才。2021年是中希旅游文化年,两国也因“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而合作日益密切,对精通希腊语和汉语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也更加多样化。为了加强中国与希腊语言文化教学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总结和分享优秀的教学经验,研讨助力中希交流的人才培养模式,上海外国语大学将于2021年11月4-5日举办“中希语言文化教学”国际研讨会(线上+线下相结合)。会议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塞萨洛尼基亚里士多德大学共同主办,塞萨洛尼基亚里士多德大学孔子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希腊研究中心承办。
上海外国语大学希腊语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希腊语教研室主任,希腊萨洛尼卡亚里士多德大学在读博士,希腊作家协会通讯会员。研究方向为希腊语语言学,现代希腊文学,希腊语教学法,希汉翻译等。代表作有译著《格列柯传》,《最后一只黑猫》;发表论文《浅谈维奇伊诺斯及其短篇小说》,《Η επίδραση της ελληνικής γλώσσας στην κινεζική》,《希腊与欧洲一体化进程》,《Οι διαπολιτισμικές διαφορές στο μάθημα μετάφρασης ελληνικών - κινέζικων μέσω των έργων του Καζαντζάκη》,《“希腊文化基金会”语言推广战略研究》等十余篇;主持、参与多项省部级和校级科研项目。曾获“外教社”教学科研三等奖。
王群,上海外国语大学希腊语专业讲师,上外希腊研究中心研究员,希腊语语言文学硕士。两次赴希腊雅典大学进修学习。教授的本科课程有希腊语精读、希腊语泛读、希腊语视听说、希腊神话、希腊语外报外刊等;研究方向为现代希腊语语言学、现代希腊语教学法、中希跨文化比较。
相关研究论文:《汉希谚语中动物形象的文化对比分析》、 《从谚语教学看希腊语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代希腊语中的外来语类型分析》
新闻报道
一个学科不论发展有多快,发展步伐有多大,它总有一些属于这个学科本身的最基本的理论、原则和概念,这些理论、原则和概念是学习这一学科的人所应该了解的。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则。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语言活动也同样受到礼貌准则的约束。
本期分享以语用礼貌研究历程中具有代表性的Leech 礼貌模型为线索,对比分析当前主流礼貌模型,系统介绍礼貌的语用研究。
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二年级在读
研究方向:语用学、话语分析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