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AI工具提升文献分析效率

讲次 第 2 讲
主讲人 张静蓓
开始时间 2024年10月29日(周二)10:00
结束时间 2024年10月29日(周二)11:30
地点 松江校区-图文信息中心-T106
主办方 图书馆
承办方 图书馆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本次讲座讲解文献综述类型、写作过程和注意事项;以文献综述撰写过程为主线,讲解如何运用AI工具如智谱清言、星火科研等辅助文献阅读、理解和分析,提高研究效率。

人物简介

张静蓓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当前国际形势和外交工作

讲次 第 30 讲
主讲人 詹永新
开始时间 2024年11月01日(周五)13:00
结束时间 2024年11月01日(周五)15:30
地点 松江校区-教育会堂
主办方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暂无描述。
人物简介

詹永新

曾任中国外交部政研司副司长、中国外交部港澳台司司长、中国驻以色列大使,现任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会长、南京大学兼职教授。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时空隐喻认知研究的多学科与多元化方法考察

主讲人 李恒,
开始时间 2024年10月30日(周三)19:00
结束时间 2024年10月30日(周三)21:00
地点 松江校区-第5教学楼-103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本讲座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时间运动视角”这一热点研究问题为例,首先回顾时间认知的研究传统,指出时间的空间表征受到身体运动经验、生活环境、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表现出较高的灵活性和可塑性;其次从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介绍当前时空隐喻研究的最新进展;最后,结合研究发展趋势提出未来研究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以及可能的扩展路径,重点指出方法技术的革新与发展对于深入了解时间和空间概念的认知同一性,以及当代隐喻理论尤其是具身认知提供了新的素材与切入点。

人物简介

李恒

李恒,文学(中国)和哲学(英国)双博士。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SSCI和CSSCI两大检索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研究性论文130余篇(包括Cognitive Linguistics, Cognitive Science,《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心理学报》等)。目前担任7本SSCI 期刊编辑工作(Cognitive Linguistics副主编,Language & Cognition 总编辑,Gesture副主编,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副主编,Current Psychology副主编,Psychological Reports副主编,Social Cognition 副主编)。剑桥大学出版社系列丛书Cambridge Element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副主编。同时担任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Pragmatics & Cognition等13本SSCI期刊编委。担任Journal of Pragmatics, Language & Communication, System, Linguistics, Lingua,《心理学报》、《现代外语》、《心理科学》、《外语与外语教学》等40多家SSCI和CSSCI期刊的匿名审稿人。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大航海时代印尼西爪哇的胡椒贸易与中国商人

主讲人 钱江
主持人 王欢
开始时间 2024年11月13日(周三)18:30
结束时间 2024年11月13日(周三)20:30
地点 松江校区-小别墅-上海外国语大学25号小别墅2楼报告厅
主办方 全球文明史研究所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万丹(Banten),中国明代载籍称为“下港”,位于今印尼爪哇岛的西端。1527年时的万丹还是个小渔村,一批从爪哇岛淡目(Demak)流亡而至的爪哇人在此建立起了一个穆斯林社区。1570年,在哈沙奴丁(Hasanuddin)及其子莫拉那·尤索夫(Molana Yusof)的统治下,万丹崛起成为一个独立的港埠王国,并在17世纪上半叶成为东南亚地区乃至整个亚洲胡椒生产与交易的最大规模的贸易中心。当时,万丹港口商舶辐辏,来自华南、西亚、南印度、马来半岛、苏门答腊、香料群岛、以及欧洲的商贾齐聚在万丹,互市交易。在这些商人当中,来自福建南部的中国商人的人数最多,而且是当地最为活跃的一个商人群体。

万丹之所以在当时能够成为盛极一时的胡椒贸易集散地,主要应归功于中国商人对当地胡椒的采购,以及欧洲人带到当地的白银。久而久之,中国商船的商品结构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在欧洲人抵达万丹之前,中国商人从万丹出口的主要是胡椒;而当欧洲人到来之后,中国商人便将胡椒换成了欧洲人带来的白银,悉数运回华南。换言之,中国商人最初渴望得到的是胡椒,后来渐渐地就变成了白银。

在欧洲人抵达东南亚之前数百年,以闽南商贾为主体的中国海商就已活跃在东南亚海域的各个贸易港埠,而福建与印尼万丹港埠之间的民间海上商业往来可以一直追溯至1527年。所以,当葡萄牙人、荷兰人和英国人抵达印尼群岛时,他们惊讶地发现,大批来自福建漳、泉地区的中国商人早已牢牢地控制住了当地的胡椒中介贸易。于是,无论来自哪个国家,所有的欧洲商人都不得不仰赖中国商人为之深入至爪哇山区去采购胡椒。

根据中西档案文献的记载,本讲座将探讨大航海时代印尼西爪哇的胡椒贸易历史,揭示出活跃于当地的中国商贾与欧洲人、爪哇土王和贵族之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复杂关系,进而指出:以闽南商人为主体的中国商贾曾经在印尼西爪哇的胡椒贸易活动中占据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商人在亚洲海洋史及东南亚经济史的发展进程中曾做出卓越的贡献。这一点,史学界同仁在研究亚洲海洋史时,应该予以充分的肯定与评价。

人物简介

钱江

钱江,香港大学荣休教授。曾先后任教于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和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冷战以上、热战未满:朝韩非对称关系与21世纪半岛局势探析

主讲人 金爱华
主持人 喻显龙
开始时间 2024年10月31日(周四)14:00
结束时间 2024年10月31日(周四)16:00
地点 松江校区-小别墅-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25号小别墅2楼报告厅
主办方 全球文明史研究所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暂无描述。
人物简介

金爱华

金爱华,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朝鲜语专业讲师;硕士生导师、亚非语言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南开大学博士后在站。主要从事朝鲜半岛历史与文化研究、东北亚国际关系研究、朝韩关系研究等。参与完成国家社科项目1项,参与横向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委局级多项。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译著2部。译著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韩文版项目。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敦煌文化艺术展暨学术风采月

美国是一个帝国吗?

讲次 第 348 讲
主讲人 郑非
开始时间 2024年10月28日(周一)10:05
结束时间 2024年10月28日(周一)11:35
地点 松江校区-第5教学楼-5268-5269
主办方 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暂无描述。
人物简介

郑非

郑非,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访问学者,上海政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讲师,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专业,曾在美国马凯特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访学,代表作为《帝国的技艺:统治不可统治之地》《帝国的失败:为什么会有美国》。研究兴趣为后发展国家政治现代化道路比较、族群政治、帝国政治。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走进“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

主讲人 薛江
开始时间 2024年10月30日(周三)11:50
结束时间 2024年10月30日(周三)12:55
地点 松江校区-第7教学楼-121室
主办方 上海外国语大学
承办方 上海外国语大学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在这场讲座中,薛老师将带我们走进“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分享展览背后的故事,探讨古埃及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以及它与中华文明的奇妙联系。讲座内容将涵盖古埃及文明的起源、发展、宗教信仰、社会结构、艺术成就等多个方面,为听众提供一次全面而深入的古埃及文明图景。

人物简介

薛江

薛江老师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教师,是“古埃及文明大展”策展人,中埃萨拉卡联合考古项目组的中方领队,参与了《金字塔的国度》一书的解读工作,在古埃及艺术史、区域与国别研究、博物馆展览策划与公共教育等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积累。薛江老师曾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如《我绘我墓——古埃及“单色墓室壁画”》等,为古埃及文明的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数字贸易助力外贸新征程

主讲人 徐延峰
开始时间 2024年10月15日(周二)11:50
结束时间 2024年10月15日(周二)12:55
地点 松江校区-第7教学楼-121室
主办方 上海外国语大学
承办方 上海外国语大学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在本次讲座中,徐延峰先生将探讨数字技术如何重塑全球贸易格局,助力企业在国际市场中更好地开拓业务。结合当今外贸行业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他将深入分析数字贸易的关键趋势、创新工具及其对外贸的影响,分享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和最佳实践,以期为有兴趣从事外贸与跨境电商工作的同学提供行业指引。

人物简介

徐延峰

博士,商务部培训中心讲师、阿里巴巴特约讲师、APEC电子商务工商联盟电子商务研究专家、中国电子商务专家库专家、辽宁省跨境电商专家、大连市外经贸智库专家、亿邦动力网电子商务实战培训资深顾问、于大连理工大学担任MBA创新创业导师,参与《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创新与风险管控》一书编著工作等。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丝绸之路考古:巴基斯坦北部地区——文明交汇之地

Nasim Khan: Archaeology along the Silk Roads

主讲人 M.Nasim Khan|纳西姆•汗
开始时间 2024年10月30日(周三)19:00
结束时间 2024年10月30日(周三)20:30
地点 松江校区-图文信息中心-图书馆二楼西侧数字学术中心
主办方 世界艺术史研究所,图书馆
语言 英语 English
内容提要

The archaeology of the northern region of Pakistan is as interesting as its scenic charm. Considered to be located on one of the tributaries of the Silk Road, the region is comprised of high mountains with some of the highest peaks in the world, vast glaciers and deep valleys traversed by the mighty Indus River, which gave rise to the famous 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 Despite the difficulties of access to this region in the past and even currently, for over a hundred of years, the northern regions of Pakistan have remained a crossroad and meeting point for people from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Central Asia, China and elsewhere. This mountainous area seems to have remained not only a crossing point and a meeting place but there are indications that the area also remained a melting pot of cultures and served as a place of engagements and exchanges as suggested by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the form of rock engravings and inscriptions dating from the 2nd century BC to the 10th century AD. When exactly, why and by whom these hundred thousands of carvings have been executed, this presentation will allow us to know precisely the nature of the archaeological traces, the individuals who left these testimonies and the duration of this act. In addition, the context, role and impact of these archaeological documents on the history of the region will be discussed. 

人物简介

M.Nasim Khan|纳西姆•汗

犍陀罗研究专家,考古学家,历史语言学家
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巴基斯坦国家荣誉奖章获得者
纳西姆·汗教授熟练掌握普什图语、乌尔都语、印地语、英语、法语,并可使用旁遮普语、德语作为工作语言。在古代文字和历史语言方面,他熟练掌握佉卢文(Kharoshthi)、婆罗米文(Brahmi)、梵文(Sanskrit),能够释读夏拉达文(Sharada)、科希文(Kohi,一种尚在破译中的文字)、粟特语(Sogdian)和巴克特里亚语(Bactrian)。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