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峰
袁峰,上海市委党校研究生部主任。199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政治学理论专业法学博士学位,目前兼任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上海社会科学普及研究会法定代表人。
新闻报道
袁峰,上海市委党校研究生部主任。199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政治学理论专业法学博士学位,目前兼任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上海社会科学普及研究会法定代表人。
新闻报道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外语学科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英美文学研究论丛》主编,《外语高教研究》主编,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会长, 党工组组长,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秘书长,中国高校外国文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已发表著作、教材和译作三十余部,论文七十余篇,并主持近十个国家和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主要著作有《英美意识流小说》《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乔伊斯的美学思想和小说艺术》《英国小说艺术史》《英国小说史》《英国小说人物史》《英国文学思想史》《英国女性小说史》《英国短篇小说史》《美国文学思想史》《美国短篇小说史》和《美国女性小说史》等。
新闻报道
德国现代叙事大师阿尔弗雷德·德布林(Alfred Döblin, 1878-1957)的长篇小说《哈姆雷特或长夜漫漫有尽头》(Hamlet oder Die lange Nacht nimmt ein Ende,1946年写就)是他接受精神分析的经典之作。
小说主人公爱德华是二战归乡士兵,患有恐惧神经症(Schreckneurosen)、创伤性神经症(traumatische Neurose)和战争神经症(Kriegsneurosen)。他以求真精神揭示家庭秘密,追问父母的罪责,实现自我治愈。他酷似弗洛伊德借以创立其学说的重要人物形象哈姆雷特和俄狄浦斯,又与之迥异。德布林借鉴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疗法,设定主人公及其父母为神经症患者,因为他母亲童年遭性侵,其父少年遭暴力威胁。
德布林逆转弗洛伊德描写儿童性心理的“俄狄浦斯情结”为“反向的俄狄浦斯情结”,刻画父母对儿女的依恋。他还通过叙事实验完善弗氏学说,成功将精神分析变成丰富和更新诗艺创作的媒介,践行其求真的诗学纲领。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洪堡学者,洪堡基金会“可信赖的科学家”荣誉职位、美国德语文学年鉴《当代文学》(Gegenwartsliteratur)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在国内现兼任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理事、全国高校德语专业测试专家组专家、“全国哲学规划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社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论文平台评审专家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学术委员会顾问。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语文学研究,德语文史哲、社会学和心理学经典著作汉译。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全集》德译汉与研究” (项目编号:21&ZD279),已完成两个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和谐观研究” (项目号: 09BWW024)和“德国作家让·保尔研究” (项目号:17BWW073),两次获得德国亚历山大·封·洪堡基金会累计20个月的科研资助,在研校级2022年度重大项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译介与研究史:1907-2021年”(项目编号:22XNL018),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歌德全集》翻译”(项目编号:14ZDB090)。出版学术专著4部、译著12部,在《外国文学评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外国文学研究》《国外文学》《同济大学学报》《德国研究》和境外出版杂志《文学之路》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5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刊物《外国文学研究》全文转载。
新闻报道
中国书法是建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上的精神家园,虽说文房四宝都有实体,但书法重在技术、艺术与情怀,需要正确地学习与教授、传承与传播。
书法,源于写字而又高于写字,基础在笔法结字,高端是美学智识,由器及道,唯有贯通领悟,才能达至心手两畅、形义相契、语艺互融的境界。
讲座将围绕两个新的一级学科(国际中文教育、美术与书法)的渊源、中国书法与语言景观、极简书法史的演变逻辑,怎样学书法与教书法、如何“跨、通、融”等问题而展开。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导师。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上海市语文学会会员、世界语言博物馆顾问、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昆山市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命题专家、“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教育部语合中心“汉教英雄会”国际中文教学技能交流活动“风采之星”、第六届上海教师“三笔一画”大赛钢笔字高校组一等奖、上海教育工会“抗击疫情,你我同心”书法比赛高校组一等奖。研究兴趣在汉语语法、认知语义学、汉语国际教育、中华文化与传播。坚持用语言、文字、文学、文化贯通的理念指导学生、服务社会。开设全校通识选修课“书法美学与鉴赏”。
新闻报道
Cenoz and Gorter (2021) defines Pedagogical Translanguaging (PT) as a theoretical and instructional approach that aims at enhancing language and content competencies in school contexts by mobilizing resources from the learner’s whole communicative repertoire. In this seminar, I discuss how PT can be applied in content-based language education classes with the Multimodalities-Entextualization Cycle (MEC) as a lesson planning tool, and how it can be valuable for leveraging on students' existing knowledge and linguistic resources while expanding students' communicative repertoires.
Angel M. Y. Lin received her doctoral degree from the 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 (OISE), University of Toronto, in 1996. Her research and teaching have focused on classroom discourse analysis, bi/plurilingual education,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LIL), translanguaging and trans-semiotizing. She has published six research books and over 100 research articles and book chapters. She serves on the editorial boards of international research journals includ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In 2018 Angel Lin move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o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to take up the position of Tier 1 Canada Research Chair in Plurilingual and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Email: angellin_2018@sfu.ca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文献对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至关重要。讲座从如何搜索文献,如何进行文献梳理归纳,结合实际案例,对日常文献查询、阅读、整理,以及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写作文献综述等进行剖析。
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二语语用,研究兴趣涵盖语用学、二语习得等。迄今已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省部级项目多项。连续入选2020、2021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在SSCI期刊编纂专刊2期。最新专著Second Language Pragmatics (2022)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担任多个学会常务理事。担任Ampersand副主编,Discourse, Context & Media、Educational Linguistics、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System等多家期刊编委。
新闻报道
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研究员
新闻报道
姚建龙,法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市青联常委,兼任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会长,上海市法学会禁毒法研究会会长及未成年人法研究会会长,曾任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团中央权益部副部长、规划办副主任,二十六届全国学联副秘书长、十二届全国青联委员,上海政法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等。
主要从事刑事法学、青少年法学、教育法学研究,曾入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2017、2020)。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课题二十余项,发表论文近二百篇,出版个人专著九部、法学随笔三部,诗文集与法律童话各一部。曾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合作)等荣誉。
新闻报道
大量译员角色研究显示,译员在不同口译场合下体现出不同程度的主体性特征。外交场域下的会议口译因场合的严肃性与交际的严谨性,译员主体性的体现方式有其特点。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评价理论分析框架下,基于自建评价意义语料库,讲座系统考察2022年外长记者会现场汉英同传中评价意义在译语中的再现,并基于再实例化视角从耦合方式与投入程度两个维度分析译语中的评价偏移,揭示译员的主体性特征。
詹成系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资深会员,也是世界译联(FIT)和国家人社部认证的同声传译员,有20余年国际会议口译工作经验。是中国翻译协会口译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广东省翻译协会理事、广东省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翻译专业分委员会副主任。
2004年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2008年荣获“中国翻译事业优秀贡献奖”;2012年被评为广州十大杰出青年;2014年荣获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四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口述影像训练对口译认知加工能力的效应研究”。出版有《政治场域中口译员的调控角色》、《口译教学理念与实践》等五部专著,在Interpreting、《外语界》、《中国翻译》、《上海翻译》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40余篇论文,编写十部国家级规划教程,是国家级精品课程“英语口译(课程系列)”主讲教师和国家级教学团队核心成员。
新闻报道